
评分:7.7 /
地区:法国/
片长:83分钟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
热度:520℃
类型:剧情/
语言:法语 编剧:阿莱特·朗曼 / 莫里斯·皮亚拉
主演:Michel Terrazon/Linda Gutenberg/拉乌尔·比勒/Pierrette Deplanque/Marie-Louise Thierry/René Thierry/Henri Puff/Marie Marc/Maurice Coussonneau
状态:1080p高清更新:2025-08-21
影片别名:赤身露体的童年 / Naked Childhood
赤裸童年完整版剧情介绍
故事讲述一个10岁的男孩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而离家出走,然后不断地展转被抚养孤儿的家庭收养。在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里,当他发现自己的淘气反叛惹恼了他们并且计划要抛弃他的时候,甚至以掐死他们家的猫以示愤怒。最后他被一个年长友善的老婆婆收养,老婆婆的善良和耐性让他乖了下来。可是在一次捣蛋的时候,他被警察逮捕了。
第2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莫里斯·皮亚拉
赤裸童年影评or剧照
童年是混沌,也是一次次斷片前的最後一幕。彼時的孩子如此不由分說地將自己拋擲到另一刻,在時間與空間中沒有任何防備,是為赤裸。

最先想到的是达内的《单车少年》,但渐渐的脑海里只剩侯孝贤和他的《童年往事》了,怪不得都拿皮亚拉作侯孝贤在西方的参照,两者的“自然”在这两部里的确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但仔细想来,《童年往事》于我是思念、是乡愁、是苦涩后的回甘,而《赤裸童年》是带刺的真实,是野蛮碰撞中生长的力量;回到本片,看到后面渐入佳境,影像虽粗粝却如此感人、有力,真的不得不为皮亚拉所折服

和《四百击》同样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两者都是借儿童叛逆来反映社会压迫和家庭教育的固化思想,但《四百击》旨在批判,而《赤裸童年》旨在改变,两部电影在风格上极其类似,虽非极简主义,但以简单为主,不过,此片给我的感觉明显不如《四百击》

简单的剧情也可以塑造丰满人物,皮亚拉处女作,结尾来信给两位老人的弗朗索瓦可能已经看清了自己,善于恶的成长需要大人给这个孩子留下更多耐心和时间,比《四百击》更加现实和苦涩

即使是放在新浪潮导演里,皮亚拉也是一个异类。永远能用纪录片般枯涩的镜头语言,塑立起丰满的人物形象。看似随意性、即时性的镜头和未经加工的台词,未表现出的情感和背景给电影空出了许多留白。赤裸童年的故事很容易联想到四百击,但视角和情感不同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和高下之分。

纪录片不像纪录片,电影不像电影,故事以小男孩为主但戏份不多,然后每次出现都带着木讷的面部到处做导演安排好的事情,人物毫无意义,生活本来就枯燥且漫长,还要把这些全部搬到时长就很短的电影里,丧失了电影剧情该有的冲突、演绎和高潮这些重要特色,只想说佩服佩服,“大师”电影真“厉害”,看完浑身不舒服。

打工的尽头是躺平,老板的尽头是老赖,老人的尽头是儿童,电影的尽头是新浪潮。一部被低估了的片子。甚比《四百击》《阿玛柯德》《童年往事》。
特吕弗联合制片 没想到的是 这部处女作竟然比四百击还要打动我 竟然意外感受到了阿巴斯一样的温暖 看得热泪盈眶 电影院里那个对着屏幕微笑的孩子是不是皮亚拉的童年
导演43岁时拍出的长片处女作,一如片名般赤裸,真实的不能再真实.寄养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产业,家庭帮政府负担抚养责任,政府给发工资.碰到好的孩子善良的家庭可能就变成收养变成一家人,如果相反那真是不愿想象后果.好在现实苦却还不算痛
大量的客观镜头、平淡冷静的叙事制造了强烈的疏离感,将叛逆的反抗与无私的爱意同步放大。与500击相较,少了一份诗意,多了一份质感。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让我想到了四百击.(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貌似也是Pialat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离开第一家之后没有马上就切走,还给到了妈妈洗杯子、收礼盒的镜头,不太明白用意是什么。一直闯祸的他其实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知道无法挽回一定要走之前用爸爸的钱给妈妈买了方巾(虽然让人不理解.;比如和老奶奶一起唱歌、一起聊天,老奶奶去世之后的情绪低落但除了孩子常有的惹是生非之外他还会做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比如买了凉鞋之后踢进下水道?爷爷奶奶一家是真的对他太好了,但他有点不值得.整部最爱结婚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结尾没有演职员表我觉得这才和电影艺术最匹配(虽然可能对幕后的工作人员有点不尊重,因为你要让观众在这种氛围下沉浸、陶醉一会,每次电影结束出现的演职员表都会破坏气氛,把人拉回现实_
皮亚拉的电影总是对准了家庭暴力和浑身戾气的人物。他的主角们总是喜怒无常,孤僻奇怪,不妥协的,不断挑战社会规则和道德底线。以充满距离感的镜头,秉持客观视角,通过简洁的叙事风格来展现主角身边的环境和人物关系在面临道德困境下是如何撕扯的,他拒绝廉价的同情,展现的是濒临崩溃的情绪。他的主角在黑暗负面的情绪中又偶尔显露出一丝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