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分:6.7 /
地区:德国 / 法国 / 希腊 / 塞尔维亚/
片长:108分钟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
热度:1756℃
类型:剧情/
语言:希腊语 / 英语 编剧: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astani/Konstantinos Lainas/Naël Malassagne/Giannis Trouboukis/Theodore Vrachas
状态:1080p高清更新:2025-05-14
影片别名: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 / 声声长流(台) / Musik
音乐完整版剧情介绍
《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安格拉·夏娜莱克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剧本安格拉·夏娜莱克
音乐影评or剧照
《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

#73柏林主竞赛,只能说这个理解难度,阿彼察邦来了都得叫姐,情节被无限稀释,不看介绍非常难发现每一段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时间在本片中也被极大的混合在一起,这算是近年来最难理解的电影之一。

25th siff 第五部电影院看的云里雾里,睡的不省人事。刚好出了资源,回家的地铁上开始二刷。这种叙事风格的电影可能是第一次看,规整的片段拼接,刻意回避戏剧冲突,用故事的余光识图串联主线。至于于俄狄浦斯的剧情呼应,看了第二遍也只匹配上70%。严格来说还是没看懂。

特立独行。在不少人极力把各种元素塞入一部电影的时代,Angela却做起减法:日常的景色,极少的对白,简单的情节,慢悠悠的节奏(需要耐心)。角色偏向淡漠的表情和远镜头令故事和观众保持了一定距离,显得具有戏剧性的剧情也变得冷静克制。音乐是片中的主要元素,和水一样流淌。生活像水一样,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大量的自然原声竟能如此内敛地受夏娜莱克所控,而运用声效来演说故事的节点非常高明。相同的场景在不同的时间助推剧情,但我有点迷失在时间的更迭中,也不太明白为何水的元素无处不在。主要人物的设置是虚有其表,不见其对命运的抗争,只是少管所内萌生的牛犊之恋强硬地点出标题。街边意外发生的那一段处理特别好,由个体A牵引出个体B,再由个体B牵引出个体C,意外地彰显出俄狄浦斯的故事的阴差阳错之感。

布列松高徒。模糊时间空间,模特式表演用在这样一个古希腊悲剧改编的故事上正好合适。像是一个永远在不断开始循环的寓言悲剧。音乐在这片里的作用还是不够明显,既然是叙事的一层,又是人物底色的一层,为什么感觉上很是单薄,感觉是音乐本身的问题,应该来说音乐可以比画面更加深入,神秘,直达内心。

有多少人能目不转睛的把这部电影或者这种类型的电影看完?请举手。如果一个中国导演拍摄了一部这种风格的影片,会被捧上天赞为天才还是被骂死在创作的路上?我喜欢片尾音乐结束那一声响指。全片对白极少,音乐集中在后面的1/3。
我喜欢那些缓慢、空白、断裂,那是我开始平凑所有我所知的地方,我想抓住那些线索。但即便我不懂,或者不了解那个希腊神话,却一点也不影响我去观看那些局部、移动,听听那些音乐。
【5】还蛮厉害的,精于对各种诡异的塑造。人物,声音,感情都极其怪异可爱和捉摸不透。找不到线索,找不到人物,找不到电影的形态。俄狄浦斯王悲观宿命论,弑父娶母的底子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相应的雏形。两次意外流血的对应。音乐成为封建和命运论表象的工具,但放弃叙事,放弃线索,放弃人物,放弃情感,这就意味着可以看了睡,醒了看,看不懂无所谓,因为它不是在讲叙事,它只是声音,音乐。
万物生长,伴随时空的流变又沉静地迈向衰亡。晨起的牧歌嬗变成暗夜中的安魂曲,又周而复始,展开新的轮回。情感如音乐一般流动,与呼吸一同起伏。
离去又归来,可能古典的是叙述方式、结构以及音调,多重的戏剧音调。已经感到死亡与无谓,所以仅仅是作为过去的雕像,美的范式,不动声色地,掉入水中,只在音乐中作响。
奇作!以神话为龙骨,时代环境不断流变,音乐也从圣咏变到流行,一双脚,一副眼镜,挑起不变的秘密,是为music。虽有宿命论之重,也有偶然性之轻:路边的车祸;俄狄浦斯盲而复明;悬崖上的壁虎。
